“篆刻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18-06-21浏览次数: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书法学院
课程名称:篆刻美学
课程编号:193015
英文名称:Seal cutting Aesthetic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36理论学时:36 实践学时:
学分:2
开设专业:书法学篆刻方向
先修课程: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美术学学科书法学专业篆刻方向专业方向限选课,是本科学生学习和掌握篆刻各个时代美的特征及其艺术规律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各个时代印章的审美特征及其内涵,并通过对这些印章美的初步认识进一步了解各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审美趣尚以及篆刻美学的批评方式。了解历代篆刻的风格及其相应的技法特征的基础上,并掌握一定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能够对篆刻史上的时代风尚及个性风格有所评判,且进一步培养初学者审美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有助于培养初学者对艺术内美的感知能力,在掌握基本技巧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捕捉美的规律,从而更好的为审美个性的发挥拓开空间。
2.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印论,掌握每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审美趣尚。
3.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思潮以及审美趣尚的变迁。
4.理清篆刻艺术时代精神与印风发展前后的联系与类别,同时,看清当前篆刻发展的时代性特征,以适应新形势下篆刻创作思路的合理化应用,深化时代审美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引论
第一章、独具特色的中国篆刻艺术
第一节了解篆刻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第二节了解篆刻艺术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中
第二章、篆刻艺术美的形成与完善
第一节了解群众对篆刻艺术审美风尚的增长
第二节了解篆刻家对形式美法则的探求与掌握
第三节理解篆刻美学形成的标志
第四节理解篆刻美学初步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篆刻艺术美的特征
第一节了解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第二节了解笔情与刀趣的结合
第三节了解外拓与内涵的结合
第四节了解情意与境界的结合
第五节了解造型与传神的结合
第四章、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及其法则
第一节朱与白
了解篆刻艺术的色彩与布局美
第二节虚与实
了解篆刻艺术的空灵美
第三节呼与应
了解篆刻艺术的情趣美
第四节拙与巧
了解篆刻艺术的意味美
第五节奇与正
了解篆刻艺术的变异美
第六节开与合
了解篆刻艺术的边格美
第七节骨与肉
了解篆刻的线条美(一)
第八节动与静
了解篆刻的线条美(二)
第九节刚与柔
了解篆刻的刀味美(一)
第十节残与全
了解篆刻的刀味美(二)
第五章、篆刻艺术的生命与品性
第一节理解气势
第二节理解气韵
第三节理解气质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1.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篆刻作品及其相应的技法美(包括篆法、章法及刀法美等)及风格美。
2.能对篆刻作品进行品鉴赏析。
四、学时分配
章 次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
小计 |
讲授 |
实践 |
上机 |
习题 |
讨论 |
课外 |
备注 |
||
引 论 |
2 |
2 |
|||||||
第一章、独具特色的中国篆刻艺术 |
4 |
4 |
|||||||
第二章、篆刻艺术美的形成与完善 |
4 |
4 |
2 |
||||||
第三章、篆刻艺术美的特征 |
8 |
8 |
2 |
||||||
第四章、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及其法则 |
12 |
12 |
|||||||
第五章、篆刻艺术的生命与品性 |
6 |
6 |
|||||||
合 计 |
36 |
36 |
五、考核说明
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考查;
成绩评定的方法:平日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六、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一)主要教材
1.刘江主编《篆刻美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
2.方旭《篆刻美学初探》,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3.邓散木《篆刻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二)主要参考书目
1.赵昌智、祝竹著《中国篆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2.黄惇主编《中国历代印风系列》,重庆出版社,2011年。
3.陈振濂著《篆刻形式美学的展开》,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
- 上一篇:“篆刻美学”课程简介
- 下一篇:“篆刻理论与技法”课程简介